2015年12月22日 星期二

很聰明的孩子,更要培養挫折容忍力


"很聰明的孩子,更要培養挫折容忍力",這句話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可是放到我們現實環境中來看,
我們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表現好的,一臉聰明相,可是都被罵自私。
那是怎麼養成的? 他們小時候個個都是可愛伶俐的啊!
怎麼這些孩子長大之後,都是一副不體貼的模樣?(但偶爾撒嬌時,嘴巴特別甜)
甚至近年發生的"恐怖情人"事件,
犯案的很多都是一些"很聰明的孩子"。
這是怎麼回事?

下文帶我們先一起搞懂這些聰明的孩子是如何養成的過程。
包括心理過程。
請看:

2015年8月3日 星期一

從工程師改行 改變我的人生


微風
居家照顧服務員

Q:你55歲才當居家照顧服務員,之前做過什麼工作?
A:我是嘉義農家子弟,父母都不識字,但我很順利考上大學、研究所,念工業管理。過去是經濟起飛年代,一畢業滿地都是工作,我進入兩家軟體公司當工程師,但都做沒多久,公司就因發不出薪資倒閉。

1990年代台股破萬點,房價年年翻倍,我沒買房非常後悔。為了賺更多錢,我去泰國一家食品公司,老闆是華僑,也搞房地產跟塑膠。我拋家棄子去當外勞,一去4年,到最後也沒做起來,只是擴建工廠讓泰國人接收。回台後,我進入電子業,引進國外電腦管理系統,後來市場差不多飽和,我離了職,改做電腦生產代工。9年後部門合併,公司分批裁員。那時我52歲了,聽說大陸有機會,心想可以再做幾年。沒想到去時正遇上2008年金融風暴,兩年後我又回台灣。

台灣產業一直沒有升級或發展自己的軟體,只是把工廠移到國外使用更廉價的勞力。時間到了,除了少數人升遷,剩下的就慢慢被裁掉。

Q:突然來當照服員,很辛苦嗎?

A:因為從小挑糞肥,幫人把屎把尿的工作我可以接受,加上我想有天也可以用來照顧我爸。要成為照服員要先上90小時的課程,學習照顧技巧跟知識。後來我爸中風,沒開刀只做支持性療法,幾天後就走了。我沒機會親自照顧爸,他過世後,我把很多個案當成自己的父親。

這個工作要面對很多家庭、親情的事。有個伯伯消沈時會要我幫他買彩券,他家還有貸款,寄望中獎可以還債。但我們規定不能做照顧服務外的事,我不幫他買,他會請管理員買。他太太不希望他買太多,我夾在中間,有時很為難。還有個年紀跟我差不多的先生,有糖尿病,無法吃東西、眼睛也看不清楚。病中的他常跟我聊老家和童年往事。他兒子說,我們聊天的時間比他跟家人還多。照顧他1年多,有天他突然走了。我想起有次他吃了一整顆柚子,對糖尿病患者來說很傷,回想起來,他是故意的。

我週一到五工作,每天跑34家個案,一次約1小時,幫老人家、身障者洗澡,陪伴他們散步、復健,也讓24小時照顧病人的家屬可以出去買菜跟休息。鄰居看到我,常開玩笑說:又要去做善事啦?不過我們都有領薪水,沒那麼偉大。

當照服員後,我改變很大,以前都對著電腦,現在常跟人互動,記憶力比較不會衰退,也有自己的收入。學習人生最後階段的照護,讓我對生死比較坦然。

特約記者曾芷筠採訪整理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老闆負完全責任的意義



作者:小山 昇,武藏野企業董事總經理


公司裡的大小事,做最後決定的一定是老闆。
無論是買公務車,或是擴展新事業,
所有計畫的成敗得失,都必須由老闆承擔全部的責任。
承擔責任的意思,說穿了,就是「金錢上的損失」。

有時候從電視或報紙上看到大公司的老闆,對媒體說出:
「我為此事負責,所以決定辭去職務」這種話時,
在我看來,像是在逃避責任,而非承擔責任。

公司向銀行貸款最後卻還不出來,責任在老闆。
即使下台辭職,責任仍舊存在。
所以,身為老闆的人,都要承擔得起這些金錢賠償,抱持勇於負責的態度工作。

我經營的「武藏野公司」,一向都把公司的經營計畫書,公開給所有員工知道。
在計劃書裡明確寫著:
「公司目標及方針,事由各主管一起討論完成的,
        但最後的賺賠責任由社長一人承擔。」
本來就是這樣,老闆的工作是做決定並擔負所有責任。

這種天經地義的道理,很多老闆就是做不到。

為什麼領導人較追隨者容易接受輔導 Why Leaders Are Easier to Coach than Followers


 
追隨者很少受到眾人的注目。
我們所處的文化太過注意領導人,
因此我們總認為追隨者扮演的角色
就是服從,接受指示,並盡職地執行領導人的意思。

PsychTests
最近的研究卻發現,
追隨者可能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麼的服從

想涼快就不要做廚子



Cheers
雜誌54

作者:盧智芳

政大企管研究所教授司徒達賢,是亞洲第一位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在管理界素有「大師」的稱號。他教授企業管理逾30年,在他門下學習過的企業家、經理人無數。就算是叱吒風雲、戰功彪炳的商場悍將,碰到「司徒老師」犀利的觀點與思辨,照樣汗流浹背、坐立難安。

企業家提綱挈領,勾勒白領10大罪狀,固然是上班族「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職場黃金制勝之道,但另一方面,多少也顯示:「人才不夠好」、「不適任」,確實是目前高階經理人在管理上最大的痛苦根源。

不過,如果你身為主管,卻總是處在對員工不滿意的情境中,又無力改善,那就表示,癥結恐怕不是只在員工身上。

政大企管研究所教授司徒達賢,是亞洲第一位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在管理界素有「大師」的稱號。他教授企業管理逾30年,在他門下學習過的企業家、經理人無數。就算是叱吒風雲、戰功彪炳的商場悍將,碰到「司徒老師」犀利的觀點與思辨,照樣汗流浹背、坐立難安。

對於上班族會陷入的各種性格陷阱,造成組織運作障礙,司徒達賢反而提出逆向觀點:其實管理者的責任最大。

制度應該走在道德前面。只能用道德來要求別人,代表你沒有能力建立制度,
司徒達賢一針見血地指出。
所以要真正解決問題,只靠著要求員工是不夠的,管理者還必須透過策略、制度著手。

作為CEO們的老師,司徒達賢認為,事實上,管理者應該比員工更有反躬自省的能力,而且能不以此為苦。「廚房是很熱的地方,想涼快就不要做廚子,他以一貫的銳利口吻譬喻。

最近,司徒達賢匯集30年來的教學研究心得,寫成《管理學的新世界》一書。
針對個人與組織間的衝突,他把歷史學家黃仁宇《萬曆15年》書中,人有陰陽兩面的概念加以擴充延伸,發展出「陰陽表裡」的架構。「每個人陰面目標瀰漫的時候,就會造成決策錯誤,組織最後結束,」司徒達賢說。
因此,管理的重心在「整合」之外,就是「去私」,全力發展「陽面」的精神,與「陰面」互補
在大師眼中,管理者應該避免哪些思考盲點?又要如何才能「去私」?
司徒達賢由另一個客觀角度,對經理人提出建議。
---------------------------------------------------------------------------------------------------------

製造業與服務業界限日益模糊---以「創造價值的關鍵主體」來洞悉

作者/政大管理所 司徒達賢教授

為了國際間的統計比較,或政府各單位的權責歸屬,有時必須勉強定義與劃分製造業與服務業的範圍。
但在經營管理上,此二者之間只不過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任何產業最終價值來源都是一系列的價值活動,
其中每一項價值活動都為最終產出提供了某些「價值」,這是策略思考或產業分析時的基本常識。
大部分價值活動都有「人機配合」的特性,
但有些活動的價值創造主要來自「人」,
有些則主要來自「機器設備」(或化學配方、線路設計)。

例如,
高級餐廳中主廚的烹調、髮廊中的髮型設計、會計師的查帳、教授的教學,
創價大部分來自屬於個人的知能,機器設備只提供一些輔助作用;

連鎖餐廳的自動化中央廚房、化粧品的製造、教學DVD的拷貝,
過程中當然也少不了人力的投入,
大部分的創價是來自機器設備或配方

更進一步說,
創造價值必須依賴「知能」
當這些知能是以人為載具時,此一活動的「服務」成分比較高,
當這些知能是以機器設備為載具時,「製造」的成分就比較高。

粗略劃分,
就某一產業或某一企業的整體價值鏈而言,
若創價知能大多依附於員工,則可歸於服務業;
若創價知能主要依附於機器設備,則可歸於製造業

然而大部分產業,其實都同時具有兩種特性的價值活動。
例如所謂製造業,其研究發展、市場調查、品牌行銷、通路管理等,在本質上完全是「服務」,若將它們切割出去,都將不折不扣地屬於「服務業」
換言之,
當這些「製造業」廠商將製造活動外包給OEM廠後,
本身其實就已不應再被歸屬於製造業了

近年來,
傳統製造業日益體會到,這些擁有「服務」成分的價值活動才是差異化與競爭力的主要來源,於是「製造業服務化」就成為大家努力的方向
另方面,
傳統的「服務業」也認知到,知能都依附在員工身上,既難培訓複製,又不易掌握忠誠度與發揮規模經濟,
因此亟思以自動化或資訊系統等
來取代原本由人員處理的工作以及服務人員的複雜知能,
這就是「服務業科技化」。

所謂「以製造業思維看研究發展」
是指大家誤認為知能的創新只能展現在機器設備或配方、線路上
忽略了人力素質的普遍提升是某些產業真正創價的來源

此外,
「製造業服務化」與「服務業科技化」兩大趨勢,
也將使兩種產業的界限逐漸模糊,
任何定義與區分的方法,其必要性也日益降低了。



老闆要找的應該是價值觀相同的人



作者:小山 昇,武藏野企業董事總經理

有許多老闆偏好僱用優秀的人才,一廂情願地認為只要僱用優秀人才就能讓公司順利運作。
不過我認為這是一種極大的誤解。至少中小企業要的人才不需要多優秀。
老闆要找的應該是價值觀相同的人。
那些認同公司、盡忠職守、願意為公司赴湯蹈火的員工才是對公司最好的員工。




我自己並不欣賞頭腦好、觀念前衛或是企劃能力強的人才。
不能按照老闆的意思做事的員工,等於付他薪水卻不做事,對公司沒有好處。
所謂「優秀人才」往往會憑著自己的一知半解,帶給公司非常棘手的問題。
中小企業的老闆與主管必須先清楚這個道理。

公司營運不佳的原因通常只有兩個:
一是「決策錯誤,沒有修正」;
二是「員工不做事」。
所以「公司是否有優秀的員工」並不包括在其中

建立一座城堡時,除了需要收集巨石,也需要有中等大小,或是更小的碎石才行。
就算沒有巨石,如果能巧妙地把中等大小的石頭和小碎石組合在一起,同樣能夠築起一座大城。
中小企業的經營方式,與築城的理論雷同。
重點不在聘僱優秀人才,或是慰留與否。
僱用才幹普通的人也無妨,
集合真正能夠為工作打拼的員工,並帶領他們往目標前進,才是最重要的事
這樣你才能蓋出一座具有穩固地基、堅若磐石的雄偉之城。

我在聘用員工時最重視的是「性格」的好壞,
簡單說,
我要的是能夠抱持「希望與大夥兒一起做事」心態,能與團隊共事的員工。

重視性格的原因很單純,因為性格差的員工,基本上是無法溝通與調教的

我不斷強調公司運作的基本原則與結構,
為了做到「由老闆做主,員工聽命行事」,
無論是公司理念、工作方式,及其他方面的認知,
都必須從觀念與技術面雙管齊下,才能教導員工。
然而遇到性格差的員工,只能舉白旗投降

特別是那些自認頭腦好,但性格差的類型。
雖然我不清楚他們真的有多優秀,只不過最後總是無法為公司效命。

公司需要所有員工團結一致,心無旁騖往老闆決定的目標前進。


所以,員工「良好性格」是必要條件。

原來「不虞匱乏」不是的最佳狀態 - 感謝當年的「沒有退路」



文/蔡淇華
-----------------------------------------

"原來「不虞匱乏」不是生命初期的最佳狀態,反而處處匱乏的時候,我們才會明白,造物者將我們的眼睛放在前面,原來就不是要我們一直往後找退路。"

-------------------------------------

2015年3月23日 星期一

像神一樣偉大的葉先生


當我還很小的時候,有一天,我在外公外婆的倉庫桌子上寫功課,無意間聽到一群不知哪裡跑來的工人在爭執著一件我完全不明白的事情。
這群工人可能是看我年紀小,所以也沒理會我,就一直旁若無人地討論他們的話題。

不過由於他們實在吵得蠻久的,聲音也很大聲,不久之後我就慢慢聽出來他們到底在吵些甚麼了。

其實事情也不複雜,
就是有一位叫做「葉助」的人,
吩咐他們要如何施工,
但是工人中的一派認為應該完全符合這位葉先生的要求來做,
另一派則說應該要變更一下設計,施工下去才會又好又省錢之類的。

如此看來,這件事情到此為止,應該是很單純才對,
我為什麼還要打這麼多字,寫一篇無聊至極的小事呢?

其實,真正讓我印象深刻的,
是這群工人在言語上,似乎對這位葉先生有著極度的尊敬。
雖然事隔已久,我已經無法具體描述他們的對話,
但我還是很清楚地記得,工人們對葉先生是極度地崇敬的,好像他講的話是絲毫不可違逆、不容有任何折扣的,使得他們對工程品質一定得錙銖必較,值得他們花上冗長的時間來爭執一件表面上看來微不足道的小細節。
一直到隔天,我還是對這位葉先生充滿著深深的好奇心。

在我那個年代,除了從小看魚而逆流而上的總統蔣公(兼任世界救星跟民族偉人)之外,我實在沒見過還有像那群工人口中的葉先生那般英明睿智、文武兼備的奇才了。
當下我就蹦蹦跳跳地跑去找外婆,打算跟她打聽打聽!

「阿嬤、阿嬤!葉助是啥麼人?」
我使勁揮著小手朝她喊著,
外婆一看到我,就露出一貫慈祥和藹的笑容,仔細聽著我的問題。

「葉助?」
只見她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一樣,
在腦海中把所有認識姓葉的人都掃過一遍,
當然,沒有「葉助」這號人物。

於是,我把昨天的所見所聞一五一十地講給她聽。
只見她聽完我的童言童語之後,才恍然大悟,連笑容都在眼睛裡瞇成一條線了。

外婆摸著我的頭說:
「憨囝哪!
    嘸係『葉助』,
    係『業主』啦!
    就是我們啊!」

「我們?」
很少聽到這個集合名詞,
我突然愣住了。
「嘿啦,就是我們啦!」
「喔!就是我們喔?」
我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然後只見外婆笑著走開了。

說真的,
這件事情從此埋在我的心裡,
一直到了很久以後,
重新回想起來的時候,
我才真正領悟到當初那群工人到底在爭執的是甚麼事情,
也才真正的對那群工人們發出心內的尊敬。

我並不是那種凡事都認為今不如古的人,
不過光從這件事情,
對比現代人的做事方式,
我就對那群工人的堅持品質、連小事也不馬虎的敬業態度,感到深深地敬佩。

我時常在工作上,看到許多我個人認為不是很健康的做事心態,
例如得過且過、陽奉陰違等等。
然而我們難道不能換個心態,
雖然不用把委託人當作神一樣,
但起碼對於我們已經接受委託的事,
能夠力求完美得把它完成,

做得甚至比委託人要求的還要好?

與大家共勉之!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

/李冬琪


有一女教師,在很多年之前,她的丈夫就在一場車禍中喪生了,而她一個人卻培育了三個博士生女兒。同時,她所教的很多學生也都成績優異,讓同事和朋友們都感到不可思議。

在一次採訪中,她向記者透露了她教學與教子的秘訣:「不要指望別人都和你的見識一樣」!接著,她向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十多年以前,她的小女兒正在 上幼兒園。
有一天,她看到了女兒的一張繪畫作品,
當時,她一下子就怔住了。孩子總是充滿了想像,孩子的世界也應該是一個充滿了想像的世界。
可是,在她女兒的一幅名為《陪媽媽逛街》的畫中,
既沒有高樓大廈,也沒有車水馬龍,更沒有琳瑯滿目的商品,
有的只是數不清的大人們的腿……

奇怪!
她拿著女兒的畫沉思了很久,終於解開了疑惑。
原來,幼小的孩子只有幾歲,身高只能達到大人的腰部,走在大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將孩子遮掩著,孩子除了能看到大人們的腿,還能看到什麼呢?

女教師如夢初醒。
是啊,
孩子們上街看到的不是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而是大人們的腿,這是他們的身高決定的;
學生對很多問題疑惑不解,這是由他們的年齡、智力和見識決定的;
企業的員工看到的只是自己的工資待遇和發展前途,而不是公司的整體運行和未來發展,這是由他們所處的位置和環境決定的……

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和大人有相同的視角來看待社會;
並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和老師一樣有相同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能力;
並不是每個員工都能和總裁一樣站在公司的全局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

女教師說,不埋怨別人無知,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站在同樣的高度
其實,一個人所處的高度,決定了他的見識。
與其埋怨別人,不如用一種親近的態度和平和的心態,去和別人交流、溝通、兼融……
這樣,你就可以做一個好家長、好教師、好經理,甚至是好總統。

善待別人的高度,不要指望別人和你的見識一樣。
教子、教學、為人處世、管理一方,其實就是這麼簡單。

感悟:我想,善待別人的高度,還應該有一層意思:不要總以為自己是對的。

世上本沒有對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
我們應該學會常常用別人的角度看世界,
多一分寬容,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求同存異。


身邊一定要有真誠 但敢說真話的人

文/何飛鵬

  身為最高決策者是孤獨的,在最艱難的時刻,所有的人都仰望你,等待你最後的指令,而你的指令可能決定整個組織未來的命運。可是你的決定如果是錯的,那就會是一個悲劇,這時候決策者身邊,如果有一個真誠但敢說真話的人,就有可能避免災難發生。

千萬別用陸軍打水戰

當平面媒體受到數位變革衝擊之後,我們公司就一直嘗試培育新的數位團隊,
我們試了不同的做法。

其一是讓原本紙本的團隊,也兼營數位媒體。
其二是調用原本紙媒介的編輯,成立新單位,去運營數位新媒體。

幾年下來,成果幾乎是交了白卷,
要不是虧損累累,就是連流量也乏善可陳,
我一直在推敲其中的原因。

直到我遇到一位網路的成功創業者,
他在看我們所做的事情後,
他直白的指出,
我們所做的事完全不是網路思維,
只不過把原本紙媒介所做的事,在網路上複製一遍,
這樣的東西在網路上沒人要看,
他建議我要雇用年輕的網路世代工作者,放棄紙本編輯,才有機會經營數位媒體

我下決心,重新開始,
首先是購併一家新的小網路公司,
然後放大其經營規模,維持其網路的創新精神,

再讓此團隊與原有的紙媒介團隊相互交流學習,以了解彼此的工作方法,

最後再從此新創團隊調任工作者到紙本團隊中,成立創新的種子團隊,
去建立新的數位媒介,經過數年的努力,
我們的數位媒體才終於逐漸成形。

這樣的經驗,說明我犯了一個用人的「低階」錯誤:用陸軍打水戰。

每一項工作,都有專業,組織用人就是要適才適所,
要打海戰,就要用水軍,
我把陸軍調去打海戰,上了船,他們就只會暈船,遑論作戰。
用紙媒介的編輯去經營網路,根本是緣木求魚

所以要啟動新事業,一定要尋找正確的專業人才,如果內部沒有,就要外求,
我從外部購併,這就是「輸血」的做法,
引進外部基因,變成內部的種子。

第二步,
我把網路團隊與紙媒介團隊互相融合,不斷彼此交流學習,讓雙方都逐漸理解對方的想法、習慣與工作邏輯,這就是「基因混血」的過程,以讓雙方能協調合作,找出創新的做法。

第三步,
就進入原有紙媒介團隊的調整。
我們要讓原有的紙媒介開展出新的數位營運模式,以應付紙媒介的目標萎縮,
我們嘗試要求編輯學習數位專業,要具備數位思考,
可是也會有人不想學,永遠只要當個紙本編輯,
這就進入了「換血」的階段。

當一個組織,要從原有的生意模式,跨入全新的生意模式時,
一定不可以遷就原來的團隊,讓他們勉強去運營新事業,這就是用陸軍去打水戰。

最好的方法,是先對外求才──「輸血」;
然後內部人才交流──「混血」,
這是團隊人才組合轉型的標準流程。



~商業周刊 1415 何飛鵬

2015年3月4日 星期三

秘書啊!秘書!


  • 2011-10-07 
  • Cheers雜誌 133期    
  • 文/口述|沈方正 整理|盧智芳

這一年來,我因為有新的任命,原來的副手又被調到集團內另一家飯店擔任總經理,工作比過去更加忙碌。

不過,最近我最大的困擾並不是工作量增加,反而是:

我的祕書要結婚了!

起初聽到這消息,我非常高興。

只是,一碰到她請假忙婚事,卻只能用「天翻地覆」這4個字來形容對我的衝擊。


今日的祕書,有高度不可取代性

首先,我的行程大亂。對各種邀約是回覆、拒絕、還是考慮?統統要自己處理。平常我不是在飯店現場、出差,就是開會或移動中,所以只要她不在,我就失去聯絡的據點,什麼事都沒辦法安排。


另外,我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因為很多例行事務中的前置作業,都是祕書完成。大到每個月提供董事會的月報表,其中幾乎80%的內容由祕書準備,她可以獨立分析財務報表,找出重要的數字、核對、追蹤,彙整各部門工作計劃,我只要看完她的整理後,標示下個月方向就好。小到我的對外演講,從題目訂定、簡報內容,也都是靠祕書幫忙打理。她不在,這些結果就出不來。

尤有甚者,我連溝通都出現障礙。當所有溝通都要自己來,我的時間又不允許我對每個人都溝通得非常到位時,結果當然是疏失不斷,禮貌常常不夠周延。所以,我的心情大受影響。

如果要選個聽來一點都不炫,甚至很傳統的職務,祕書一定是其中之一。但這陣子的經驗卻觸發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為什麼祕書變得這麼重要?我發現,今天的祕書,任務已經跟過去完全不同,從祕書的變化,也可以看出人才定義的走向


以前祕書的功能是處理瑣事,幫老闆打電話、整理文件就好。但現在的祕書如果還是這樣,是無法減輕老闆負擔的。一個好的祕書,通常有幾個特質:

第1,在某個角度或功能上,成功地代理老闆。比如,碰到貴賓來訪,祕書處理跟我自己處理,在禮數上幾乎一樣。又或是跟董監事們聯繫時,祕書可以發揮潤滑劑的角色,有時甚至比我親自聯絡,「公事公辦」效果更好。

第2,具有跨部門視野,而且高度跟老闆一樣。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把工作做好。好祕書常常比任何人更沒有本位主義,就像老闆和員工中間的橋梁。當老闆太堅持個人觀點,或一時不察傷害員工時,祕書可以私下提醒,提供更客觀的角度,這對管理很有幫助。

第3是專業。好祕書對財務、專案管理、製作文書,都要了解。每個月我簽的傳票,都是先由祕書檢查,我只需要蓋章就好。當然,文書能力還要夠好,能勝任中、英文撰稿,等於是我的公關和文膽。


最好的儲備幹部職務

祕書應對進退的介面,不管是對上、對下、對內、對外,廣度和我完全一樣,當中尺度拿捏最難,需要智慧,也決定這個工作的定位。我一共有過8位祕書,有的現於公司擔任部門主管,有的在其他產業當高階幹部,我相信之前累積的專業跟視野,是讓她們升遷快速的關鍵,不管到哪個領域,只要稍微補強特定職能,就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

一個祕書能做到什麼程度,端看自己想做到什麼程度。只要願意學,可能性非常大,甚至大到像是「實習」當老闆,即使把祕書比喻為最好的MA(儲備幹部),也不為過。

就像我跟祕書剛開始工作前半年,她問我問題時,我最常給她的答案,就是反問:「那妳覺得呢?」因為她必須有自己的判斷,必須更清楚我的決策邏輯。我的問題就是考驗她:妳覺得我會怎麼做、怎麼想?


這幾年,我都是請要離開的祕書幫我選擇接班人,因為她最清楚需要什麼能力。至於我自己看重的,第一是高EQ,之前不必當過祕書,但要在類似行業工作過,才能縮短適應期。我的祕書來自飯店各部門,從禮賓接待、房務、訂房等轉任的都有。

專業跟視野高度整合,心態跟為人充分成熟,這樣的好祕書難求也令人難忘。所以雖然我對祕書的喜事致上無限祝福,但可得等到明年才能走,因為交接時間非常長!

------------------------

延伸思考:  

如果你是主管:

祕書跟你是非常親近的夥伴,犯錯機會也比別人更多。你有沒有提供嘗試錯誤的空間?這跟培養其他幹部的原則是一樣的。檢視一下自己的取才、用人之道。


如果你是員工:

如果你是祕書,你怎麼定位自己?怎麼從和老闆工作的過程中,建立專業和視野?即使你不是祕書,也可以用好祕書身上的特質,做為培養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