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14日 星期六

「動手做」的成就



文/ 李遠哲 


台灣在二次大戰結束以後,大家很貧窮,為了生活常常照顧不到衣食住行溫飽以外的東西。我常常在想,我父親是藝術家,家裡有許多的擺設相當高雅,但是小時候我想學父親畫畫,父親總是說畫畫養不活一家人, 叫我不要當藝術家。 

為了生活舒適,自己動手   

最近,我們常常看到台灣年輕人手腳的靈活度好像不怎麼理想,很多人追溯原因時認為,小孩子生下之後躺到床上,第一個他會學坐,會坐之後學四腳爬。但是現在台灣小孩子大多慢慢地把「爬」省略掉了。許多研 究生物的人說,如果沒有經過這一階段是比較不好的。   
很多從事生命科學的人都知道:腦的發展和手腳的使用很有關係。手工藝是動手做用具,例如籃子、扇子等,來解決我們生活的需要,或者是動手做美好的東西讓我們欣賞,這些應該是生活的一部份!   

我記得小時候常常做一些玩具,有些玩具很好玩的,繩子一拉猴子就會往上爬;端午節時,我父親也做跑馬燈,點個蠟燭就在那邊跑;小時候我做了許多手工藝,這跟父親有關,因為他喜歡做這些東西。
二次大戰結束後,漸漸地,自己動手做的手藝就不受重視,工業產品進來之後很快的取代了這一些。   

中學的時候,我常替母親修理針車。修理原因是這樣開始的,母親在車衣服時,我跟她抱怨為什麼機器聲這麼吵,母親說,那你來看看為什麼?我就把螺絲一個一個拆開來,過鬆的螺絲重新組合後,針車竟然就安靜了下來。
這是和生活有關的,為了生活的舒適開始動手做。

我在修理針車的時候,每次做一做就拿一塊布來車看看,有時候上面的線比較緊,下面的線比較鬆,車起來不均勻,我就會調一調,到後來就很會使用針車,初中畢業的那年保送高中,我伯母當幼稚園園長,我一個暑假幫她做了好幾百件的圍巾,賺了不少錢。 


》隨身帶工具,哪裡壞修哪裡   

家裡面有很多東西壞了我都自己修,到美國的時候,在屋頂捉漏;冬天的柏克萊,氣溫偶爾會降到零下,有一天水管因為冰凍破裂,我到街上買所有的零件回來,把所有的水管全部換掉。   

我做實驗時,儀器必須設計成三度空間的有效使用,這跟美術是相通的,很多藝術都是在三度空間裡面達到平衡。
我做的儀器很複雜,但是我能夠把握三度空間怎麼利用,使儀器動的時候可以不互相干擾,這跟手藝與藝術修養有很大的關係,當然我設計這些儀器之前也到機械工廠學車床、燒玻璃,所以手藝的東西我真的是學了很多。   

最近我的窗簾線拉斷了,我在半夜全部把它拆開,花了一個多小時修好,再裝回去。因為如果不裝回去的話,四、五點就天亮了,睡不著覺。 
我是很享受動手做東西的,出去旅行,看到廁所的馬桶漏水,我就用隨身攜帶的工具包修理,哪裡壞我就修哪裡。

》藝術欣賞--內在的教育   

有次,我聽一位做陶瓷的朋友說,跟他學做陶的鄰居小孩裡,有一個小孩一開始就不聽話,沒有依照規範做事。而做手拉胚如果不按章法旋轉轆轤,拿捏得不好,就無法成形。後來,在學習過程裡面,這個活潑好動 的小孩知道了很多東西要有一定的規範,不可以亂來的,所以動手做也會改變人的個性。   

自己做的東西,總是讓人珍惜。尤其日子比較富裕以後,不再只是為了生活的必需用物而製作,就開始有了欣賞的風味,這應該也是生活中的一部份。到了這個階段以後,我想,我們手工藝的東西才會有人買。以前忙的時候從早到晚都在工作,那是圖溫飽的時候,手工藝只是做些器具,過了這一個階段,慢慢地就要鼓勵大家生活要更有文化色彩。   
這和教育也是大有關係,因為若只用聯考成績來評定一個人的將來,學校就不會注重培育藝術的素養或者藝術的欣賞,人們將不知道怎麼享受 這些東西。
此外,地方手工藝的產業和直接的生活、人的需求到底脫離多遠?這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怎樣培養文化藝術人?   

地方手工藝的發展,牽涉到二件事情,一件是生活水準的提昇,一件是藝術的傳承。
做手工藝的人,如果越做越好,不只地方的人享受,也會廣泛地被全世界接受。但是,要將地方的傳統藝術提昇到很高的階層,是 要有長年的累積。以前的老師父訓練一些徒弟,總是慢慢學才學會,一代 一代的傳承下去。如果能夠有好的制度,傳承才會永續。
以前的師父常常 都留一步不教人,怕產生競爭對手,我想中國的科技不發展,或者是古早的煉金術有很多經驗無法傳承,主要就是留後步,因此,如何能有一個制度,來培養地方上努力從事藝術與文化工作的人,是很重要的。   
就像日本有人間國寶,而且有很多被認定為國寶的人,政府就會發給生活費,讓他能夠活得有尊嚴、受重視,他就有比較大的自由度,花時間 培養年輕人,這是由上面來規範的。這點雖很重要,但是由上往下的規範絕不可能滲透到最基層。就像蘭嶼,我們看到政府蓋的房子,下面都在養豬,因為達悟人生活方式是不一樣的,所以很多事必須從地方開始。   
當然,我們也不能忽略,手工藝產業在更高階段的使用上,跟經濟發展是有很大關係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